休宁县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地处皖南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如新安江流域、齐云山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徽派古村落、徽商文化、非遗技艺等)。近年来,休宁县紧扣“交旅融合”发展趋势,以“路”为媒,将交通线路转化为旅游场景,推动道路从“通行功能”向“体验载体”升级,开辟了“路旅融合”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注入新动能。
传统道路以交通功能为主,而休宁县的“路旅”融合聚焦“路即景、景连线、线成网”,通过优化道路空间设计、植入文旅元素、联动沿线资源,让道路本身成为旅游吸引物,同时串联起分散的景区、村落、产业,形成“行一路、游一路、品一路”的沉浸式体验。
休宁县结合境内公路网特点,重点对连接核心景区(如齐云山、祖源村、木梨硔)、生态廊道(新安江流域、率水河沿岸)的重点路段进行景观化改造:
绿化彩化:根据不同季节植被特点,在道路两侧种植樱花、油菜花(春季)、油茶花(冬季)等观赏性作物,形成“一路一景、四季有别”的视觉长廊。例如,休宁县城至齐云山的旅游公路,通过沿途油菜花田、茶园的连片种植,成为春季“网红打卡路”。
节点美化:在道路关键位置设置观景台、文化雕塑、摄影平台等设施,强化游客的互动性与停留欲。如环新安江自行车道沿线的“渔歌唱晚”观景台,既满足游客拍照需求,又还原了徽州传统渔业文化场景。
生态保护:坚持“最小干预”原则,道路建设避开生态敏感区,采用透水铺装、雨水收集等绿色技术,同时保留道路沿线的古树、竹林等原生植被,实现“修路不破坏景,通路更添景”。
休宁县以道路为“线”,串起“山水、文化、乡村、产业”四大板块,形成主题鲜明的旅游线路:
山水生态线:依托G205国道、S103省道等干线,串联齐云山(世界文化遗产)、南坑古村、六股尖水库等资源,推出“登齐云·探古村·望云海”自驾路线,配套露营地、房车驿站等服务设施,吸引户外运动爱好者。
徽文化体验线:以呈坎—灵山村—蜀源村—唐模村的乡村道路为纽带,串联明清古村落、祠堂、牌坊、古桥等文化遗存,开发“跟着古道去寻根”徒步线路,沿途设置徽剧表演、徽墨制作体验、臭鳜鱼烹饪课堂等互动项目,让游客“走古路、住古宅、学古艺”。
乡村产业振兴线: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茶香之路”“菊花之路”等特色产业路。例如,休宁县渭桥乡至溪口镇的公路沿线,集中布局茶园、菊园,配套茶旅融合驿站(提供采茶、炒茶、品茶体验)和菊花产品展销中心,既带动农产品销售,又让游客深度参与农业体验。
休宁县突破“道路仅用于通行”的局限,围绕“行、游、购、娱”全链条,培育多元业态:
“交通+运动”:依托新安江沿岸公路,建设总长超50公里的“中国·休宁新安江国际马拉松赛道”“环新安江骑行绿道”,每年举办马拉松、骑行赛事,吸引专业选手与爱好者,同步推出赛事周边(如纪念徽章、特色补给包),拉动旅游消费。
“交通+文创”:在主要公路服务区、驿站植入徽州非遗展示馆(如万安罗盘、歙砚制作)、徽州民宿集群(如“云起·美宿”“明经别院”),并开发“道路主题文创”(如公路地图手绘本、道路摄影明信片),让游客“把路的故事带回家”。
“交通+夜间经济”:在县城至齐云山的旅游公路沿线,打造“夜游新安江”项目,通过灯光艺术装置(如沿江古桥光影秀、渔火重现)、夜间市集(徽州烧饼、毛豆腐摊位)、民谣演出等,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激活夜间消费。
休宁县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路旅”体验:
智慧导览:开发“休宁路旅”小程序,整合道路实时路况、景点预约、餐饮住宿、文创购买等功能,提供“一键导航+语音讲解”服务,游客可通过扫码获取沿途景点的历史故事、文化背景。
安全保障:在山区公路设置智能监控、应急呼叫装置,针对自驾游客推出“道路安全提示卡”(含天气、事故多发点、救援电话等信息),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道路养护计划,确保旅游旺季道路畅通。
休宁县的“路旅”融合实践,不仅让道路从“幕后”走向“台前”,更推动了全域旅游的提质升级:
旅游体验更丰富: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5天延长至2.5天,二次消费(如体验项目、文创产品)占比提升至35%以上。
乡村振兴更强劲:道路沿线村庄通过发展民宿、餐饮、农产品加工,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部分古村落(如祖源村)从“空心村”变为“网红村”。
区域品牌更突出:“中国最美乡村公路”“徽州路旅融合典范”等标签成为休宁旅游的新名片,吸引更多投资与关注。
其经验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启示:“路旅”融合需立足本地资源禀赋,避免“千路一面”;需强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村民参与”的协同机制;需注重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随着“交通强国”“全域旅游”等政策的深化,休宁县的“路旅”融合或将进一步延伸——例如探索“智慧公路+元宇宙”场景(虚拟导游、数字藏品)、开发“低空旅游”(直升机观光线路)等,持续开辟道路旅游的新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