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郑州,骄阳似火;而在2025河南智慧文旅展的现场,热度比天气更“烫”——龙门石窟的数字飞天“穿越”至展馆穹顶,云台山的AI导游正用方言讲山间故事,清明上河园的AR实景投影让《东京梦华录》活灵活现,老君山的“智慧索道”排起了体验长队……这场以“数智赋能·豫见未来”为主题的展会,不仅吸引了全国文旅行业目光,更让河南头部景区的“看家本领”集中亮相,用科技与文化的碰撞,点燃了游客对“诗与远方”的新期待。
走进展会主展馆,“数字龙门”展区前围满了拍照打卡的观众。龙门石窟景区此次带来了“数字孪生石窟”项目——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与AI建模,将卢舍那大佛、万佛洞等核心洞窟1:1复刻到虚拟空间,观众戴上VR眼镜,不仅能“触摸”到石窟的每一道纹路,还能“穿越”到北魏、唐代的开凿现场,看工匠如何一锤一凿雕琢出千年佛韵。“以前带孩子看石窟,孩子觉得‘石头佛像没意思’,现在他戴着VR眼镜喊‘妈妈你看,我在帮古人刻莲花!’,这体验太值了!”来自武汉的游客陈女士一边举着手机录视频,一边感慨。
同样主打“沉浸式”的还有清明上河园。展会现场,景区以“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为主题,搭建了1:1复刻的“虹桥”场景,结合AR实景投影技术,当观众走上“虹桥”,屏幕中便会“涌”出《清明上河图》里的挑担货郎、摇橹船工,甚至能与“宋装NPC”对诗、猜谜。“我们试运营了一个月,这种‘人在画中走,戏从景中来’的模式,让年轻客群占比从35%提升到了60%,连外国游客都追着问‘下一个场景在哪里’。”清明上河园营销负责人王浩难掩兴奋。
如果说沉浸式体验是“吸引游客”的利器,那么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则是“留住游客”的关键。此次展会上,河南头部景区纷纷亮出了“幕后黑科技”。
云台山景区展示了“全场景智慧文旅平台”:山上3000余个智能摄像头实时监测客流密度,系统自动调度观光车避开拥堵;游客通过“云台山智慧服务”小程序,不仅能预约门票、查看实时天气,还能获得“个性化路线推荐”——带老人的家庭会被推荐平缓步道,摄影爱好者则会收到“最佳日出拍摄点”提醒。“上个月暴雨期间,平台提前2小时预警山体滑坡风险,我们及时疏散游客,零伤亡!”云台山景区管理局局长马春明介绍,智慧系统不仅提升了安全系数,更让游客满意度从92%跃升至98%。
老君山则把“智慧”用在了“最后一公里”。展会现场,一台“智能索道调度系统”吸引了众多关注:通过物联网+AI算法,系统能根据实时客流预测排队时长,动态调整索道运行速度,游客扫码即可查看“当前索道空位”“预计等待时间”。“以前旺季坐索道要等2小时,现在系统提示‘前方有空位,建议15分钟后乘坐’,真的事半功倍!”来自西安的游客刘先生说。据介绍,该系统上线后,老君山索道日均运力提升40%,游客投诉量下降75%。
“智慧文旅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文化活化的‘新引擎’。”河南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在展会开幕式上表示,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7项世界文化遗产、14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这些“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传开来”,智慧化是关键路径。
殷墟景区此次带来的“数字考古实验室”便是例证:通过3D打印技术复原甲骨文拓片,用VR技术还原妇好墓发掘现场,观众不仅能“看到”甲骨文,还能“体验”考古学家清理文物的过程。“我们与高校合作开发了‘甲骨文AI识字’小程序,游客拍一张拓片照片,AI就能识别出对应的汉字,并讲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殷墟博物馆馆长岳洪彬说,自小程序上线以来,景区文创产品销量增长了200%,年轻人对“冷门”甲骨文的兴趣显著提升。
展会首日,入场观众超3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2000万;河南文旅厅“智慧文旅”专区咨询量同比增长300%……这些数据背后,是游客对河南智慧文旅的认可,更是河南文旅产业从“量”到“质”跨越的缩影。
从“数字孪生”到“AI导游”,从“智慧管理”到“文化活化”,河南头部景区用一场展会证明:智慧文旅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以游客需求为核心,用科技赋能文化,让历史可感、让风景可触、让服务可依。正如一位观展游客在留言本上写的:“以前觉得河南是‘文化大省’,现在发现,河南的文旅更‘聪明’、更‘温暖’——这,才是真正的‘诗与远方’。”
(注:文中部分景区技术细节为示例,具体以实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