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与目标
随着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游客对“深度体验+便捷导航”的需求激增。传统纸质地图信息滞后、电子地图缺乏本地特色,难以满足游客对“文化感知+实用导览”的双重需求。本项目通过手绘地图的在地文化表达与电子地图的科技赋能深度融合,打造“可触摸的文化记忆+可交互的智能服务”一体化导览系统,助力县域旅游品牌升级。
二、核心定位
- 用户群体:外地游客(占比70%,重点吸引周边1-3小时车程客群)、本地居民(占比30%,日常休闲需求)。
- 核心价值:
- 游客端:通过手绘地图传递城市文化IP,通过电子地图解决“去哪玩、怎么走、有啥好”的痛点;
- 政府端:整合文旅资源,提升旅游服务标准化水平,辅助客流监测与营销推广;
- 商业端:为本地商家(餐饮、住宿、文创)提供精准曝光与流量入口。
三、整体设计思路
采用“1+1+N”架构:
- 1张手绘地图:以“艺术化表达”为核心,提炼县域文化符号(如古建筑、非遗、地标、自然景观),形成可收藏、可传播的实体/数字文创产品;
- 1个电子地图平台:基于GIS技术,集成实时导航、POI(兴趣点)详情、用户互动等功能,作为手绘地图的“数字延伸”;
- N个联动场景:通过扫码、AR扫描、小程序跳转等方式,实现手绘地图与电子地图的无缝衔接,覆盖游客行前、行中、行后全周期需求。
四、核心功能模块
模块1:手绘地图(实体+数字版)
类型 | 设计要点 | 载体 |
---|
实体手绘地图 | - 风格:采用插画/漫画风格(如国潮、水彩),突出县域标志性元素(如“XX古城墙”“XX温泉”“非遗竹编”); - 内容:标注核心景点(5-10个)、特色街区(3-5条)、餐饮/住宿推荐(10-15家)、交通枢纽(汽车站、停车场); - 尺寸:便携款(15cm×21cm,口袋大小)、展示款(60cm×90cm,景区/酒店摆放); - 工艺:防水铜版纸印刷,可折叠,嵌入二维码(关联电子地图)。 | 纸质印刷品、景区展架、酒店前台 |
数字手绘地图 | - 在线版:H5页面/小程序嵌入,支持缩放、拖拽,动态展示手绘元素(如点击“古戏台”弹出非遗表演视频); - 特色:增加“打卡任务”(如集齐5个手绘图标兑换文创奖品)。 | 微信小程序、抖音小程序、官网 |
模块2:电子地图平台(核心功能)
功能模块 | 具体描述 |
---|
基础地理信息 | 高精度地图底图(支持卫星图/路网图切换),标注县域全境道路、公交站点、停车场、卫生间等基础设施。 |
POI深度信息 | 每个兴趣点(景点/餐厅/酒店)包含: - 基础信息(地址、电话、营业时间、门票/人均消费); - 文化标签(如“百年老字号”“非遗工坊”“红色旅游点”); - 用户评价(支持图文/短视频上传); - 推荐指数(基于热度、评分、距离综合计算)。 |
智能导航 | 集成高德/百度地图API,提供“步行/骑行/自驾”路线规划,支持实时路况提醒(如拥堵、施工); - 特色:“手绘地图导航模式”——沿手绘路线语音讲解(如“前方500米是XX古桥,始建于明朝……”)。 |
实时数据看板 | 对接文旅局/气象局数据,展示: - 客流热力图(标注当前热门区域,提示错峰游览); - 天气预警(暴雨/高温提示); - 活动日历(节庆、演出、市集时间)。 |
互动社区 | 用户可发布“旅行日记”“打卡照片”,参与话题活动(如#发现XX之美#),优质内容推荐至首页或本地媒体。 |
模块3:管理后台(运营支撑)
- 数据管理:支持POI信息(文字、图片、视频)的批量上传、修改、下架;
- 内容审核:对用户评论、UGC内容进行关键词过滤(如敏感词、广告);
- 数据统计:分析用户行为(访问量、停留时长、热门搜索),生成“游客画像”“消费偏好”报告,辅助文旅局决策;
- 权限管理:分级授权(管理员、商家、运营人员),商家可自主更新店铺信息(如临时歇业通知)。
五、技术方案与实施步骤
1. 技术选型
- 手绘地图设计:AI辅助(MidJourney生成初稿)+ 人工精修(本地插画师优化,确保文化准确性);
- 电子地图开发:
- 底图:高德地图JavaScript API(轻量级,适合H5/小程序);
- 前端:Vue.js(PC端)+ Uniapp(跨端小程序);
- 后端:Spring Boot(Java)+ MySQL(数据存储)+ Redis(缓存);
- AR功能:集成微信小程序AR API(如扫描手绘地图触发3D模型展示);
- 数据采集:实地勘测(无人机航拍+人工记录)+ 政府数据对接(文旅局、市场监管局)+ 商家问卷调研。
2. 实施步骤
阶段 | 周期 | 关键任务 |
---|
前期调研(1-2月) | 6周 | - 资源普查:联合文旅局梳理全县景点、餐饮、住宿清单; - 用户调研:发放问卷(游客/居民)明确需求; - 竞品分析:研究同类县域导览系统优缺点。 |
设计开发(3-5月) | 12周 | - 手绘设计:完成实体地图初稿→用户测试→修改定稿→印刷; - 电子地图开发:搭建基础框架→接入POI数据→开发导航/互动功能→测试优化; - 联动功能:实现手绘地图二维码跳转电子地图,AR扫描触发讲解。 |
测试上线(6月) | 2周 | - 内部测试:检查导航准确性、数据完整性、交互流畅度; - 小范围公测:邀请本地居民/旅游博主体验,收集反馈并修复; - 正式上线:小程序/官网/景区设备同步发布。 |
运营维护(长期) | 持续 | - 数据更新:每月核查POI信息(如商家变更、活动更新); - 内容运营:策划“周末游”“节气活动”等专题; - 用户激励:推出积分体系(打卡领优惠券、优质内容奖励)。 |
六、预算报价(以中等规模县域为例,约50万)
项目 | 明细 | 预算(万元) |
---|
前期调研 | 资源普查、用户问卷、竞品分析 | 3 |
手绘地图设计与印刷 | 实体地图设计(含多次修改)、印刷(5000份实体地图+100份展示版) | 8 |
电子地图开发 | 底图接入、功能开发(含导航/互动/后台)、AR技术集成 | 25 |
硬件与部署 | 服务器租赁(1年)、景区触摸屏/二维码立牌(50个重点区域) | 6 |
运营维护(首年) | 数据更新、内容审核、活动策划、客服支持 | 5 |
其他(税费/管理费) | 合同税费、第三方服务(如无人机航拍) | 3 |
总计 |
| 50 |
七、风险控制与保障
- 数据准确性:与文旅局、市场监管局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商家信息需提交营业执照审核;
- 技术兼容性:采用主流API(如高德地图),确保多端(iOS/Android/H5)适配;
- 用户接受度:通过“扫码领文创”“打卡抽奖”等活动引导用户使用,联合本地KOL(如旅游博主、自媒体)推广;
- 版权保护:手绘地图元素申请著作权,商家LOGO/图片需签署授权协议。
八、扩展建议
- 多语言支持:针对外地游客,增加英语/日语简版电子地图;
- 无障碍设计:标注盲道、轮椅通道、母婴室等便民设施;
- 跨界联动:与本地文旅企业合作推出“导览+门票”“导览+餐饮”联票,提升转化率。
结语:本方案通过“文化+科技”双轮驱动,既能满足游客对“好看、好玩、好用”的需求,也能助力县域旅游品牌IP化,实现“一张地图带火一座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