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农业”:激活乡村“美丽经济”,绘就田园画卷
六安以“旅游+农业”为抓手,将传统乡村转化为“可游、可居、可体验”的旅游目的地,助力乡村振兴。
茶旅融合,打造“中国茶谷”:依托“六安瓜片”(中国十大名茶)核心产区优势,六安打造“茶谷”品牌,串联金寨、霍山、舒城等茶叶主产区,建设茶园观光步道、茶文化博物馆、制茶体验工坊,推出“采茶—炒茶—品茶”沉浸式体验线路。如金寨县麻埠镇,通过“茶旅+民宿”模式,带动茶农转型为“茶导”“茶宿主人”,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茶谷沿线乡镇旅游综合收入占比超40%。
农旅一体,发展休闲农业:依托大别山区的生态优势,六安培育“一乡一特”农旅项目:霍山县太阳乡打造“石斛+民宿”基地,游客可参观石斛种植、参与石斛宴烹饪;舒城县阙店乡依托万亩荷花基地,举办“荷花节”,结合亲子采摘、露营体验,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2023年,六安乡村旅游接待量突破3000万人次,带动10万农民就业,“旅游+农业”成为乡村经济的“绿色引擎”。
二、“旅游+文化”:深挖红色基因与非遗魅力,厚植精神内核
六安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旅游+文化”让资源“活”起来、体验“深”下去。
红色旅游“串珠成链”:以金寨革命烈士陵园、独山革命旧址群、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为核心,六安打造“千里跃进大别山”红色旅游线,串联天堂寨、燕子河大峡谷等自然景区,推出“重走红军路”徒步体验、红色情景剧演出、革命文物展陈等项目。2023年“十一”假期,金寨红色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35%,年轻游客占比超60%,“红色研学+生态度假”成为新时尚。
非遗活化“破圈传播”:六安拥有大别山民歌、庐剧(六安琴书)、霍山石斛制作技艺等30余项非遗项目,通过“旅游+非遗”实现活态传承。如舒城县将“龙舒贡席”编织技艺融入民宿体验,游客可亲手编织草席;金安区将“大别山民歌”改编为民谣,在景区定期演出,吸引年轻人参与传唱。2023年,六安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非遗相关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三、“旅游+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制造+体验”新场景
六安将特色工业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推动“工业锈带”变身“旅游秀带”。
茶产业“接二连三”:除“茶谷”观光外,六安推动茶叶加工企业与旅游融合,开放现代化茶厂生产线,游客可参观茶叶杀青、揉捻、烘干全过程,并定制专属茶饼;霍山县“迎驾酒业”依托白酒酿造基地,开发“酒文化博物馆+地下酒窖体验+定制酒”项目,年吸引游客10万人次,工业旅游收入占企业总营收的8%。
制造业“跨界体验”:舒城县“星鑫化纤”将纺织车间改造为“工业旅游示范线”,展示从化纤原料到成品布料的工艺流程;金安区“应流集团”(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开设“工业科普馆”,面向亲子家庭开展“大国重器”主题研学,年接待学生游客超2万人次,实现“制造”与“体验”的双向赋能。
四、“旅游+生态”:守护绿水青山,擦亮生态旅游底色
作为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六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竞争力。
景区提质与生态保护并重:天堂寨景区(国家5A级)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湿地、森林植被,推出“夜探天堂寨”生态科普游;万佛湖景区(国家5A级)实施湖岸线整治,推广“低碳游船”“无痕露营”,2023年景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游客满意度提升至95%。
全域生态旅游廊道建设:依托“三河一湖”(淠河、史河、汲河、万佛湖)水系和“四山三库”(大别山、九公寨、天堂寨、万佛山;响洪甸、磨子潭、佛子岭水库)生态基底,六安打造“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江淮运河生态旅游带”,串联全市80%以上的A级景区,形成“车行绿道、骑行慢道、步行栈道”立体旅游网络,2023年生态旅游收入占比超70%。
五、“旅游+交通”:构建“快进慢游”体系,打通全域脉络
六安以交通为纽带,推动“旅游+交通”深度融合,破解“山区旅游可达性差”难题。
“快进”网络加密:随着合安九高铁通车、沪渝高速(G50)扩容、德上高速(G0321)贯通,六安实现“1小时到合肥、2小时到武汉/南京、4小时到上海”,高铁游客占比从2019年的15%提升至2023年的35%。
“慢游”体系完善:开通“旅游专线公交”连接城区与景区,投放“旅游共享电动车”覆盖乡村旅游点;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实时发布景区客流、交通路况等信息,推出“一部手机游六安”APP,集成门票预订、线路规划、语音导览等功能,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5天延长至2.8天。
成效与展望:从“景点旅游”到“全域度假”的跨越
通过“旅游+”战略,六安旅游经济实现质效双升: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超6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00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45%、50%;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寨县、霍山县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县”,天堂寨、万佛湖等景区成为长三角“网红打卡地”。
未来,六安将继续深化“旅游+”融合,重点布局“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生态旅游国际品牌”“乡村文旅融合示范”三大工程,推动旅游与康养、体育、科技等产业联动,力争到2025年建成“全国知名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为革命老区振兴和“长三角后花园”建设贡献六安方案。
从“山水名城”到“全域旅游新标杆”,六安正以“旅游+”为笔,在大别山麓绘制出一幅“景美、民富、业兴”的生动画卷。